
作者:私募中国研究部 强雅旎
01
盈象资产介绍

上海盈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于2014年10月28日成立于上海浦东,同年12月取得中国基金业协会颁发的私募管理人资质(编号:P1005470)。公司致力于以投资为核心,打造强大的资产管理平台。追求为持有人获取长期稳定的绝对收益。公司拥有强大的投资研究团队,主要股东均有10年以上从业经验,团队成员具备资产管理的丰富经验,在各自领域成绩斐然。
02
本次专访对象

吕宜振 合伙人
o 教育经历:上海交通大学博士
o 工作经历:19年证券从业经验。历任易方达基金研究主管,信诚基金研究总监、基金经理,天弘基金投资总监,万家基金副总经理、总经理。投资研究经验丰富,曾引领4家知名公募投研团队获得出色投资业绩。
03
访谈实录
“ 出身于公募基金的专业团队:
盈象资产于2014年成立,并在2015年1月发行了第一个产品。核心投研团队在加入盈象之前,彼此都是之前在公募基金时期的同事。
❶ 合伙人吕宜振:曾先后任职易方达、信诚、天弘、万家基金。从研究员、研究总监/投资经理、投资总监,到基金公司总裁,拥有完整的职业经历。
❷ 合伙人刘新勇:国内最早一批开放式基金研究员。历任淄博基金研究员、基金经理,华安基金研究员、基金经理、专户投资经理,国投瑞银基金投资总监、总经理助理。
吕总表示,我们从公募出来,目的纯粹,就是想把投资本身做好。”对我来讲,盈象首要的任务就是把业绩做扎实。未来的30-40年,我们都只会一心专于资产管理。所以我们的时间线很长,投资的心态就更能够保持良好。”

“投资风格与投资策略:
产品中配置的重点股票(5%以上)必须从内部核心库进行挑选。如有个股需加仓超过10%的,还必须在投委会经过讨论。
吕总直言道,虽然内部对于市场的看法也会经常交流意见,但团队更重要还是在于研究股票本身。“我们会定期观察市场以及组合的持股情况,如果阶段内市场波动变大,或者行业波动、重点持股的波动变大,那么就进一步审视研究。由于公司并没有对个股止损的硬性规定,也不针对净值回撤设置特别的风控措施。因此,在对个股基本面以及估值水平具备完全的深度认知前提下,大概率会长时间持有买入的标的。”

“组合配置结构:
盈象产品的仓位整体保持偏高。当有系统性风险时基金经理主动降低仓位。
组合中个股一般配置3-10个点之间。持股周期长的2- 3年以上,短的3- 4个月。
过去两三年,盈象重点关注的方向为科技、医药、消费,以及部分军工、新能源。其中医药和消费的持仓较重。科技由于自身波动大,配置比例相较灵活。

“投资实例:
❶ 自上而下:xx股份。
2017年底至2018年初,国家出台5G标准。吕总组织研究团队将所有相关的产业链机会进行深度研究和测算。“从上游到下游,我们最初结论是5G的投资机会可能比较有限。那时主要考虑的是过去在4G上国家的投入强度非常大。尤其4G是直接在2G、2.5G基础上实现的飞跃。因此相对而言,4G很容易能找到明确的投资方向。而5G的机会并不清晰。回头看这或许可以算作我们的一个判断失误。(笑)”
但也是通过这个研究过程让我们发现了xx股份。对比当时所在行业的不增长,上市公司呈现出显著正增长趋势。于是,在重点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,我们判断这的确是一家难得的好公司。
公司主业做PCB印刷电路板,属于基础元器件。主要产品线布局于通讯以及汽车电子。其中汽车电子业务当时正处在加速增长期。研究沪电时,我们对行业的认知也得到再次更新。
“过去的PCB行业,国内国外技术水平状况特别直观。以单位面积的容量比较,十几年前,国内公司的最高水平是一单位4-5层,国际先进水平10-12层。因此,国内公司赚钱盈利很难。但最近几年,国内企业的技术快速进步,已经可以达到22-23层,基本满足高端需求。而对比国际最先进水平的26-27层,差距变得很小。这样的技术程度让沪电股份的产品有机会进入汽车电子领域。而汽车电子具备较高的壁垒门槛,逐一的车型覆盖和品牌覆盖都需要企业至少3-5年的时间积累。所以一旦跨入门槛就证明了公司已经达到了该领域的最高水平。”
之后,吕总进一步观察到当时公司总体估值仅十几倍,且持续增长的空间稳定,就在2018年年中予以买入。“这是一个在研究和梳理行业过程中,发现很特别标的的典型例子。”
❷ 自下而上:xx生物。
吕总形象地说,“xx生物属于小行业中的小巨人”。在公司上市之前他就曾通过一个从事PE投资的朋友了解过,但由于所在行业的天花板明显,最初阶段并没有意识到其中的重大机会。直到公司上市后,通过一次实地调研,让他逐步认识到公司的价值。
xx生物主要产品为医疗器械中的的血液灌流。服务的对象是肾病患者。过去病人一般都依赖于传统的血液透析,使用海绵对血液中杂质进行过滤。但透析同时存在两大问题。第一,透析病人的生活质量低,透析后普遍产生瘙痒症状。第二,透析对于小分子的毒素是无法做彻底消除的。而健帆的血液灌流,则利用高分子的树脂材料,以吸附原理吸附并去除血液中的杂质。
在2018年之前,血液灌流还处于循证医学阶段。“当时市场上存在的普遍质疑,其实与我们自己的想法非常一致。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,既然疗法有效,为什么国外完全没有类似的技术路线?”
对此,在通过深入研究后,吕总找到了解释和答案。“其实早在70年代,国外专家就曾进行过关于血液灌流的相关尝试。但由于当时的材料质量不过关,材料中颗粒容易被冲入血液造成更大隐患。而经过最近30多年技术和材料的同步发展,现在已经能够轻松攻破这一难题。
并且,经过调研,我们还得到另一条重要信息。公司产品已经进入到全国20多个省市的医保,报销比例在70%上下不等。与之对照的,xx生物2018年上半年实现收入的80%仅仅来自于十几个三甲医院。我们结合当时公司仅700-800个销售人员,推算出以这样的配置是肯定无法完全覆盖潜在市场的。因此,后续的增长会是大概率事件。”
吕总接着说道,之后的2018年7月,血液灌流的循证医学结果公布。经过海量的双盲对比,血液灌流能够大幅改善由透析引发的瘙痒问题,并且对小分子毒素的吸附更加有效。这一结果迅速化解了此前市场的最大担心,股价随后一路走高。

“从相对收益到绝对收益:
当问起公募到私募的转变路程,吕总说,“这个过程我们大概花了一半时间才将思路切换过来。总结起来,其中最关键的有三点:
❶ 首先,绝对收益要求你的投资和研究必须做得更深入、更精细。过去公募基金经理很通常的做法,在股价下跌时加仓,在股价上涨时卖出。但仔细想一下,其中很容易发现问题。如果都是越跌越买,那么当个股比例加到了10个点,对整个组合的波动就会造成巨大影响。所以,转到私募后,在绝对收益目标的要求下,投资必须更加精细。到底在什么情况下该加,值不值得加,都应该在事前考虑清楚。
❷ 第二,前瞻性。不管是对个股的挖掘还是行业的认识,都需要尽可能超前。
❸ 第三,决断力。私募投资所有的买卖交易决策必须及时。回顾我在易方达的时候,很多股票买了一个月,或者卖了一个月,价格都没怎么变化。而现在这种情况非常少见。市场的信息流通速度加快,就倒逼你一定得及时果断地做出判断。像有些很好的标的,但当前估值60倍,你还是不是敢去建仓?
这些都是你要考虑的东西,做绝对收益的决策压力要比在公募的时候大得多了。”
注:本文图片均摘自盈象资产介绍材料
访谈时间:2020年09月01日